导语:戴着耳机,拿着专业的仪器,借用一根长杆,听地下自来水管水流动的声音。为了听得更清楚,他们常常在人们酣睡的深夜,才开始进入工作状态,他们有时被误当成“偷井盖的”,有时被当成“小偷”,其实,他们是MK(中国)(以下简称“绿城水务”)管网管理处的听漏工,专门负责“听诊”自来水管网暗漏的疑难杂症,为居民安全用水保驾护航。
漏点定位:突发“病情”,抢修先锋部队探“病灶”
人生了病,医生要望闻问切,才能对症下药。水管埋在地下,看不见、摸不着,可一旦漏水甚至爆裂,需要先确定漏水点,才能维修,否则挖地三尺找漏点,费时费力更费钱。而听漏工就是诊断水管漏水点的“医生”,是供水抢修的“先锋”。
1月10下午5点许,市高新路科园大道突发水管爆裂,需要尽快实施抢修。接到任务后,听漏工胡国涛跟随着抢修人员迅速赶到现场。下午5点半,冒水点的管网抢修人员已经准备就绪,安全锤、挖掘机停放在路边,但就是没有动手,市民很好奇为什么东西都准备好了,还不开挖。在现场“热闹”环境下,胡国涛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,借用“长漏斗”一样的听音杆贴向地面或探入土层,一只耳朵靠近听筒,一只耳朵用手堵住,从距离冒水点最近的位置开始,来回走动,逐一排查。
此时,地面的积水越来越多,有些位置可以看到像泡泡一样的冒水点。胡国涛告诉记者,冒水点不一定就是漏水点,地下水会向着弯弯曲曲的缝隙流动冒出地面,要根据具体的声音走向,急缓程度,判定漏水的位置,这就需要考验听漏工的耳力。按照检测规定,检测出来的漏点和真实的漏点位置距离不能超过1.5米,认真肯学的人至少要学一年才能出师,有些人甚至要学三年甚至更长。
不一会儿,胡国涛走到一个位置,经反复确认后,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圈,说“挖吧”,于是挖掘机便行动起来了。通过新旧几层沥青地面,一股圆柱形的水涌现出来了,漏点找到了!听漏的准确性为这次抢修赢得了时间,干了20多年听漏工作的胡国涛难掩激动,他说,自己就像救死扶伤的医生,只不过他面对的是水管,今天又成功为“病人”确诊了。
漏水普查:“听漏天团”为水管体检,降低供水漏损
偌大的城市,地表下埋藏着数不清的水管。自来水管网在运行中难免会有管道暗漏情况。这种看不到的漏点常年存在会造成自来水大量流失,甚至会引发更大的爆裂。因此,对地下水管进行定点探漏是听漏工的重要工作之一。由于漏点位置隐蔽,需要安静的环境,像罗浩这样的听漏工往往要等到夜深人静才开始工作。
1月11日晚11时,冬雨绵绵,夜晚气温降至13摄氏度。在高新区科兴路一座桥下,罗浩在情况复杂的桥底跃上又跃下,终于在一处斜坡上摸到了正往外汩汩冒水的洞眼,他小心翼翼地取出试管,接水,向水中滴入试剂,水瞬间变为黄色。罗浩向记者解释说,这叫测余氯,可判断漏水是否为自来水。
随后,罗浩根据地图管线排查,预判漏水点可能在距离冒水处约100米远的地方,他随后手持听音杆和仪器,对洞眼附近的井盖、消防栓、明装供水管逐一排查,时而紧贴地面,时而把头伸进井下,头上逐渐冒出了汗珠,他不得不摘下帽子擦拭。两个小时后终于确认,漏点距离冒水点约100米。
在万籁俱寂的深夜,罗浩等听漏工师傅穿着统一的反光衣、戴着安全帽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。按照规定,漏点误差不能超过1.5米,这很考验听漏工的听力和经验,大部分人要学习一到三年才能出师。
罗浩记得,自己还是学徒的时候,管网听漏班共有8名听漏工,每两人一组,对南宁市地下自来水管网进行地毯式普查,半年监测距离有500多公里。近两年来,绿城水务不断加强听漏力度,择优配强听漏人员,并强化培训,听漏工人数增加了四倍,日均听漏范围在逐步扩大,自来水暗漏流失也逐年降低。听漏普查也为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提供了数据,协助完成陈西路、桃源路等20多个老旧管网改造项目建设。
设备升级,“人机协助”提高工作效率
在万籁俱寂的深夜,罗浩等听漏工师傅穿着统一的反光衣、安全帽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。他们打开漏点附近的多个井盖,把像小手电一样的传感器放到供水管管壁上,盖上井盖。几分钟后,地下漏水点噪声数据通过传感器传送到手持终端,此时,像电脑一样的终端屏幕上立即出现了漏水点噪声等具体数据,并自动测算出相应的距离和方位。
据悉,为提高听漏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,绿城水务从去年投入大量资金,引进了新型听漏仪、相关仪等先进设备。如今听漏工已使用蓝牙传感器搜集管网水声数据,仪器自动测算漏水点的距离和方位。“现在听漏仪器是越来越先进了。”罗浩说,新型仪器不仅多功能,还很轻便,能高效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,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“城市更大了,担子也更重了。有了新的设备,我们工作的效率提高了,此前1个小时能检查2公里的线路,现在能走5公里。”话语间,罗浩总是充满干劲。这就是奋战在一线的听漏工人,他们兢兢业业,无论白天黑夜,为地下水管“听诊把脉”,防止珍贵水资源的流失,默默做着爱水护水的工作,有效减少了水损,确保供水管网安全运行,为市民正常安全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通讯员:MK(中国) 马丽